莫高窟俗稱千佛洞,是一座距今2000余年、內容豐富、規模宏偉的石窟群,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、歷史最長久、內容最豐富、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藝術寶庫。我國四大石窟之一。開鑿于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,前臨宕泉,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。南北全長1680米,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,分布于高15-30多米高的斷崖上,上下分布1—4層不等。分為南、北兩區,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,現存有北涼、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北宋、回鶻、西夏、元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,彩塑2400多身,壁畫4.5萬多平方米,唐宋時代木構窟檐五座,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志的九層樓。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,鋪地花磚2萬多塊。北區的243個洞窟(另有5個洞窟已編入北區492個號中),是僧侶修行、居住、瘞埋的場所,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、灶坑、煙道、壁龕、燈臺等,但多無彩塑和壁畫。
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、彩塑、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。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,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。洞窟形制主要有禪窟、中心塔柱窟、佛龕窟、佛壇窟、涅槃窟、七佛窟、大像窟等。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、菩薩、弟子、天王、力士像等。彩塑形式有圓塑、浮塑、影塑、善業泥等。圓雕、浮雕除第96、130窟兩尊大佛,第148、158兩大臥佛為石胎泥塑外,其余均為木骨泥塑。佛像居中心,兩側侍立弟子、菩薩、天王、力士,少則3身,多則11身。以第96窟35.6米的彌勒坐像為最高,小則10余厘米。多以夸張的色彩表現人物性格,神態各異。其豐富的內涵,堪稱是一部中國古代千年佛教彩塑史。壁畫內容豐富博大,分為佛教尊像畫、佛經故事畫、佛教史跡畫、經變畫、神怪畫、供養人畫像、裝飾圖案等七類,種類繁多的壁畫,從多方面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現實生活,為研究我國封建社會歷史、文化、政治、經濟、科技、軍事、宗教、建筑、交通、服飾、樂舞和民俗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形象史料,因而被國際上譽為“墻壁上的博物館”、“世界上最長的畫廊”,一部跨越千年的“形象歷史”。196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清光緒二十六年(1900)發現了藏經洞,出土了公元4~14世紀的文書、刺繡、絹畫、紙畫等文物5萬余件,世稱“敦煌遺書”。敦煌遺書被譽為“學術的海洋”。其中文書,大部分是漢文寫本,少量為刻印本。漢文寫本中佛教經典占90%以上,還有傳統的經史子集以及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“官私文書”等。除漢文外,還有古藏文、梵文、回鶻文、于闐文、龜茲文等多種少數民族文書。敦煌文書的發現是研究中國與中亞歷史、地理、宗教、經濟、政治、民族、文學、藝術、科技等的重要資料。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后歷經劫難,大批敦煌文物與石窟中的一些壁畫和彩塑,先后被英、法、日、俄、美等國的探險者劫運國外,流散于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圖書館與博物館。這是“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”。本世紀初以來,以藏經洞出土文書與敦煌石窟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“敦煌學”在全世界興起,已成為當今國際的一門顯學。
西千佛洞因其位于莫高窟(又名“千佛洞”)及古敦煌城西,故名。洞窟開鑿在黨河北岸崖壁上,窟區東起南湖店,西至今黨河水庫,全長2.5公里,F存北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西夏、元等各代洞窟19個。其中第1至第16窟位于今黨河水庫東側約1公里處,余三窟位于南湖店之北,壁畫約800平方米,彩塑34身。洞窟形制與莫高窟同期洞窟基本相同,隋代第9窟窟型,類似游牧民族的圓帳,是敦煌石窟窟型中之孤例。
西千佛洞以壁畫和塑像為主要內容。壁畫內容及風格基本上與莫高窟同期壁畫一致。塑像雖多經清代和民國時期重修新塑,但亦有保持原塑風貌者。其中以北魏晚期第5窟中心柱正面龕內的佛像最具特色。五代第16窟的十六羅漢殘塑,說明敦煌地區與江南供奉十六羅漢出現的時期基本同步,也說明兩地關系之密切。
屬于西千佛洞東段的南湖店,距西千佛洞石窟群約3華里。原保存有3個洞窟。其中一個是北周時期的洞窟,尚存中心柱和東、西、北三壁,內容為千佛、說法圖、飛天等。殘存壁畫約20平方米,保存彩塑3身。另一個為元代洞窟,殘存壁畫近20平方米,內容為說法圖等。另一個壁畫已毀。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,已于1991年將2個洞窟的壁畫揭取搬遷至莫高窟保護,2000年復原于莫高窟北區無藝術品的空洞之中。
莫高窟于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